在线配资指数排名|正规合法的股票配资平台

股票高杠杆 三峡人寿的“救”与“罚”:百万元罚单,净利润连亏8年

股票高杠杆 三峡人寿的“救”与“罚”:百万元罚单,净利润连亏8年

三峡人寿保险股份有限公司(下称“三峡人寿”)股票高杠杆,正面临困境中的现实选择。

3月28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披露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。三峡人寿以及重庆分公司名列其中:三峡人寿因 “编制虚假报告,编制虚假财务资料,公司治理混乱”被罚款90万元;重庆分公司又因“编制虚假财务资料,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”,被罚款25万元。另有多名工作人员被罚。此次罚单累计140万元,是三峡人寿成立以来首次受到百万级处罚,处罚覆盖总公司、分公司及多个业务部门,也暴露了公司治理及内控的系统性风险。

同日,三峡人寿官网发布“关于变更注册资本有关情况的信息披露公告”,公告指出,三峡人寿注册资金将增加15亿元至30.33亿元,待监管批准后生效。值得注意的是,这是三峡人寿第二次增资扩股,国资控制权进一步增强。

一边是百万元罚单,一边是亿元增资,2027年成立以来累计亏损超9亿元,偿付能力逼近监管红线的三峡人寿,能否在“罚”与“救”之间得以重生?

三峡人寿的“罚”与“救”

盘点三峡人寿成立以来受到的监管处罚,其实并不多,主要集中在2020年的5月和6月间,分别是销售人员执业登记不到位,被监管通报批评;违规销售产品组合,被禁止新产品备案6个月。

但是这一次,三峡人寿首次出现“百万罚单”。

3月28日,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重庆监管局披露一则行政处罚信息公开表,多家机构被“点名”。其中,三峡人寿以及重庆分公司名列其中。具体显示,三峡人寿因“编制虚假报告,编制虚假财务资料,公司治理混乱”被罚款90万元;重庆分公司又因“编制虚假财务资料,虚构中介业务套取费用”,被罚款25万元;时任董事会秘书刘再辉被两次警告并罚款20万元,其他5名责任人各被警告并罚款1万元。合计罚款140万元。

被罚消息发布当日,三峡人寿又传来第二次增资消息。三峡人寿宣布审议通过《关于第二轮增资扩股方案的议案》,根据议案,三峡人寿注册资金由15.37亿元增加至30.33亿元。新增资金由重庆渝富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出资5亿元,重庆高速公路投资控股有限公司出资4.6亿元,重庆发展投资有限公司出资4.4亿元,重庆三峡国有资本运营集团有限公司出资1亿元。上述变更注册资本事项待监管局批准后生效。

相较于三峡人寿的首次增资金额5.37亿元,二次增资额达到15亿元,可谓是大手笔。若成功获批,重庆渝富资本持股比例升至31.89%,成为单一最大股东,且远超其他股东的持股比例,首次实现了国资的绝对控股。

据了解,第二次增资方案调整了原计划引入的股东(重庆水务退出,重庆发展投资补位),体现了重庆地方国资的整合意图。通过引入更多市属国企股东,如重庆高速、重庆发展投资等,三峡人寿的国有资本控制链更加集中,强化了重庆国资对其战略方向的把控。

“百万罚单”揭开了三峡人寿的“遮羞布”,把残酷的现实赤裸裸地展现出来,而第二次增资就像一针“强心剂”,能否助力三峡人寿的重生呢?还有待观察。

净利润连亏8年

“百万罚单”下,三峡人寿内控风险和治理混乱的情况昭然若揭,其内控风险主要集中在偿付能力危机、持续亏损及市场竞争力不足,而公司治理问题则主要体现在高管频繁变动及长期缺位上。

偿付能力是保险公司的“生命线”,更是衡量保险公司财务健康的核心指标,也是其风控能力的直接体现。截至2024年底,三峡人寿的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45.68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为168.12%。同时预测下季度末,两项指标分别下滑至123.1%、147.26%。

虽然这些指标仍高于监管最低要求(核心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50%,综合偿付能力充足率不低于100%),但明显低于行业平均水平,并且持续下降。

在风险综合评级上,三峡人寿的风险综合评级在2023年一季度曾被下调至D级,但2024年二季度和三季度已上调至C级,仍未达到监管规定的B级标准。与此同时,三峡人寿还面临严峻的现金流压力,未来3个月的流动性覆盖率(LCR1)仅为74.45%,远低于监管要求的100%。

在偿付能力危机之下,三峡人寿的业绩表现也“亚历山大”。

自2017年成立以来,三峡人寿连续亏损八年。历年年报显示,从2017年~2024年,分别亏损0.84亿元、0.58亿元、1.19亿元、1.05亿元、0.65亿元、1.10亿元、1.97亿元、2.52亿元。八年间,公司累计亏损9.90亿元。

保险业务收入方面,情况同样不容乐观。从2018年到2020年,三峡人寿的保险业务收入呈现出稳步增长的趋势,分别实现了0.11亿元、9.17亿元和11.02亿元。然而随后,从2020年的11.02亿元峰值下降到2024年的3.32亿元,缩水近七成。

数据显示,三峡人寿正面临市场竞争力严重不足的局面。据了解,三峡人寿的保险业务中,分红型两全保险占比最高,达到58%,而健康险和传统寿险的占比相对较低,分别为15%和25%。

在销售渠道上,三峡人寿主要依赖银行代理渠道,占比64%,而个人代理和互联网渠道的布局不足。相比之下,头部寿险公司早已通过多元化渠道(如个人代理和互联网渠道)扩大市场覆盖,三峡人寿的渠道单一性也限制了其市场竞争力。

此外,三峡人寿在缴费方式上也过于集中,趸交及首年缴费占比高达85%,业务增长主要依赖一次性缴费,续期业务占比低,缺乏长期稳定的现金流支持。同时,三峡人寿还存在着市场定位模糊的情况,在健康险和寿险产品上的竞争力明显不足,市场份额被大型险企蚕食,难以在竞争中脱颖而出。

如何优化产品结构、差异化竞争,以及如何打破“亏损-增资-再亏损”的魔咒,是地方性中小险企发展的核心痛点,对于三峡人寿来说,也不例外。不过当下,通过增资来增强资本实力,提高偿付能力的“输血方式”仍是三峡人寿的一个必选项。

高管缺位人事动荡

与增资扩股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除了股权变更,还有人事变动。近年来,三峡人寿高管层变动频繁,董事长之职曾空缺三年,总经理之职已空缺6年,临时负责人频繁更替,财务负责人也多次变动。

2017年底,三峡人寿获批成立后,黎已铭出任首任董事长。但是在2021年8月,黎已铭因不明原因不再担任公司董事长、董事职务。原拟由张潞闽接任,但其任职资格未获监管批复,当年12月辞职。张潞闽的背景与重庆国资股东渝富资本关联密切,但缺乏公开的保险行业经验。

在董事长空缺近三年后,2024年9月,张君经监管核准正式担任董事长,此前他曾任重庆两江新区财政局副局长、重庆住建投资公司党委书记等职,具备国资背景。此次任命结束了长达三年的“一把手”空缺的局面,但未解决其他高管职位问题。张君的“空降”无疑是重庆国资的救火之策。

相较于董事长之职,三峡人寿的总经理变动更为频繁。2018年12月,三峡人寿首任总经理安逸民任职半年便主动离开。之后,黎已铭被指定为临时负责人,代行总经理职权。2021年8月,徐永伟任经营管理层临时负责人,代行总经理职权。2022年2月末,徐永伟不再担任公司经营管理层临时负责人。2020年,于致华担任临时负责人,主持工作长达2年时间,但最终也未转正。直到现在,三峡人寿的总经理人选仍未确定。

此外,三峡人寿的财务负责人也已离职,多名董事卸任。

三峡人寿的高管变动频繁,尤其是董事长和总经理职位的长期空缺,导致了其战略连贯性差,市场化改革推进缓慢。这些都对公司的稳定经营和战略实施产生了不利影响。

通过第二次增资,三峡人寿仍是“路漫漫其修远兮”:核心高管团队待补缺、公司治理和风控需加强、市场竞争力要提升……当下,三峡人寿正面临一场全面的“革命”,其未来能否脱困,取决于治理改革的实效性、产品创新能力和国资支持的持续力度。

三峡人寿能否重生股票高杠杆,仍需拭目以待。




  • 下一篇:没有了